|
右玉道情右玉道情 作者:曹效成 一、右玉道情發(fā)展和變化的歷程。 道情,原系宗教藝術。最初是以演唱道教故事或與此有關的題材為主要內容,是道教用以宣傳其宗教思想和教義的藝術工具。 自春秋戰(zhàn)國諸家創(chuàng)學以來,儒、道兩大思想學派取得了絕對優(yōu)勢,成為歷代封建帝王的精神支柱。東漢張道陵創(chuàng)立道教,使道學逐漸走向神化,以宗教面貌出現。到南北朝時,逐漸盛行起來。唐代,唐高宗自認為他姓李,是老子的后裔,崇奉道教。據《唐書.禮樂志》記載,調露二年,命樂工制“道調”祀老子,這可能是在音樂創(chuàng)作上表現道家思想的開端。到玄宗時,詔道士司馬承禎制“玄真道曲”。茅山道士李會元制“大羅天曲”、工部侍郎賀知章制“紫清上圣道曲”、“太清宮成”,大常卿韋縚制“景云”、“九真”、“紫極”、“小長壽”、“承天”、“順天樂”六曲,又制“君臣相迂曲”。宮廷的活動,促進了道情藝術的形成和發(fā)展。 道情的前身是道歌。據傳說:古代終南山有一種琴音異常優(yōu)美,人們仿此琴音編歌演唱,流傳民間,后為道家搜集,纂為道歌。道歌并非專指某一曲調,凡演唱道教思想內容,或道士們演唱的歌曲均是。這些曲調,實際都是古代流傳在民間,而后被文人、樂工、歌妓加工提高了的著名歌曲。現在道情曲調中的《大紅袍》、《皂羅袍》、《耍孩兒》、《西江月》、《浪淘沙》、《劈破玉》、《山坡羊》等。這些曲名在古典曲子藝術中以及在曲子的基礎上發(fā)展起來的諸官調說唱音樂、元雜劇、昆曲等藝術形式中均可見到。 道教的職業(yè)從教人員道士,他們?yōu)榱藗鞯雷吣洗保畏教煜拢狼樗囆g借助于這些人的腿腳,傳播在全國各地。 宋代出現說唱道情,這是道歌的高度發(fā)展。說唱道情的歷史,以北宋末年,曹勛(宋徽宗時的太尉)的作品《江曲道情》為最早。宋、周密《武林舊事》中,記有象葉道、張守道等不少唱道情名家和“八仙茶訪”一類的歌館。 說唱道情演變?yōu)閼蚯问剑瑩渡轿魇》N概況》中說,晉北戲曲道情,在劇目和音樂上摻雜著梆子戲的成份,如文坊牌子曲,武場鑼鼓經、唱腔中的“滾白”、“介板”、“流水”等,幾乎與北路梆子完全相同。可見登上戲曲舞臺的時間是在北路梆子以后,梆子戲是清代以來的新興戲曲藝術,因而晉北道情登上戲曲舞臺的歷史,也不過一、二百年。 右玉道情是晉北道情的一支,也是我國道情藝術的一個支流,在全國南北十五個省區(qū),現在尚存的道情藝術有四、五十種。在南方有的叫“漁鼓”,在四川叫“竹琴”。僅山西一省就有晉北道情、臨縣道情、洪洞道情、永濟道情、陽城道情、長子道情。 右玉道情,據老藝人回憶,是從“川底”即應縣、懷仁一帶傳來。由于地域、師承的不同,遺產保留或散失的不平衡,形成了自己的特點。右玉道情是流布在山西北部地區(qū)、內蒙古南部地區(qū)的一枝古老的藝術之花,是一個特色鮮明,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。 右玉道情在清代沒有班社,也沒有演唱道情的藝人。民國初年,有應縣人鮑存教道情,懷仁人樊掌才拜其學藝,約在一九二一年樊掌才在右玉田家大屯(現屬平魯縣)坐場教藝。右玉人楊白、梁祥、李二毛、小米拴等拜攀為師學唱道情。從此右玉縣有了本地演唱道情的藝人,以后,楊白又帶徒弟孟占明、曹丕富、劉根兒、賈全等人,梁祥帶徒弟韓銀順、王存基等人逐漸在右玉南山一帶發(fā)展道情。這些藝人大都亦農亦藝,農忙時種地,農閑時搭班唱戲。解放前由于不重視小劇種的發(fā)展,又限制進城演唱,道情劇種在解放前夕在我縣沒有班社,解放后,在右玉縣政府、縣委的關懷和支持下,于一九五六年成立了“右玉縣道情劇團”,發(fā)展很快,并培養(yǎng)了不少男女青年演員,逐漸發(fā)展壯大。在一九六八年因文化大革命運動解散了“右玉道情劇團”,致使劇團全部古戲裝和道俱拍賣一空。全劇團除留個別演員成立“毛澤東思想宣傳隊”外,大部改作他業(yè),或下放農村。一九七0年冬縣委又重新組建“右玉道情劇團”,并從農村招收一批新學員,逐漸發(fā)展壯大。 自三中全會以來“右玉道情劇團”不斷發(fā)展,至一九八四年全縣有二個道情劇團,原道情劇團為一團,從雁北藝校畢業(yè)的學生組成右玉道情二團(也稱青年劇團)。截至一九八四年兩個劇團共有男女演員70人,樂隊30人,共計106人。 二、右玉道情的音樂藝術特色及劇目 一.右玉道情的音樂特點 1、唱腔曲調 右玉道情的唱腔音樂豐富,依其唱段組織形式(唱腔結構體制)和各曲調本身的結構特點,可分三大類: 第一類,以古詞曲為主,兼有少量配合七言、十言變文體唱詞的曲調,相傳道情有七十二調,若干小調。但現在收集起來的,僅有六十多曲,這些曲調,無論唱詞結構,還是曲式、旋律、節(jié)奏、調性、唱法以及唱腔的組織形式等,均有嚴謹的格律。 (1)唱段的組織形式(結構體制)。它是利用同宮調或不同宮調的某些曲調的互相聯綴而組織成,有層次的大型唱段的。這種組合是可變的,是依據需要臨時組合而成的,在一個唱段中,根據情緒要求可用幾個曲調聯綴而成,也可由一個曲調反復演唱,也可引用一個曲調中的一個或幾個樂句和其他曲調聯接而成。 (2)曲調的規(guī)范化和成套化。右玉道情唱腔音樂中的古詞曲,其結構形式(指唱詞和曲調的句式、段落、韻律)各有獨特的格律要求,如《耍孩兒》的詞式結構: 第一樂段 第一句:終南山,是吾家, 第二句:臘月天,開鮮花, 第三句:茅庵草舍無冬夏。 (樂隊奏過門) 第二樂段 第四句:仙桃仙果般般有,(轉轍) 第五句:對對童兒捧仙茶, 第六句:洞門外懸掛葡萄架。 (樂隊奏過門) 第三樂段 第七句:出家人修其養(yǎng)性, 第八句:誰愛他富貴榮華。 類似這樣的詞曲唱腔有:《耍孩兒套曲》、《西江月套曲》、《盤道組合曲》、《浪淘沙套曲》、《劈破玉套曲》、《梅花調》、《高調》、《跌落金錢》還有《苦相思》、《瞅莫茶》、《哭靈堂》、《汾州調》、《冬石榴》、《步步嬌》、《選斷橋》、《山坡羊》、《油葫蘆》、《兩頭蠻》、《連頭調》、《玉花腔》、《盼月子帶借笊籬》、《紅袍》等。變文唱詞的唱腔曲調由七字調和十字調組成。這類曲調無固定格式和復雜的句法限制,結構靈活、便于反復,在右玉道情中使用較多。這些古詞曲,變文唱詞的唱腔曲調,又依照正、反、平、苦、搶、緊六個字,把不同的調性、調式、情緒、節(jié)奏曲調規(guī)范成套。如《耍孩兒》,分有“正耍孩兒”、“反耍孩兒”、“苦耍孩兒”、“搶耍孩兒”等曲。《七字調》、《十字調》有“平七字”、“正河路”、“苦七字”、“苦河路”、“緊七字”、“緊河路”、“平七字”、“垛十字”、“苦十字”、“搶十字”、“緊十字”等。“正”表示用正調演唱,正調包含調性和調式兩種概念。一般來說用正調演唱的曲調多屬商調式,“反”表示用反調演唱,亦包含調性與調式兩種概念。一般說來反調演唱的曲調多為征調式,在調性上它是正調的屬調。正反調的聯接演唱為近關系轉調(2 = 5),轉調時有時用反調過門,有時不用間奏過渡。“平”、“苦”二字純指情緒,均用正調演唱。“平”代表一般的或平常的情緒,“苦”則表示悲哀、沉痛。“緊”專指節(jié)奏,包括演唱速度緊湊。“搶”是一種特殊的概念,凡帶“搶”字的曲調均用正調演唱,但征音的支撐作用十分明顯,具有反調的調式色彩,演唱速度輕快。 (3)虛腔襯字的運用。右玉道情唱腔中,保留著大量的虛腔(無實際唱詞的樂句)襯字(啊、哎、咳、哈、呺)。襯字的法用,幾乎曲曲都有,句句無漏。它不僅用于填補虛腔,在實際唱詞中也頻繁地夾雜使用。如“南華山,苦修行”這句唱詞,實際演唱時卻唱為“南呀哎咳華呀咳詠山呀啊呺哈,苦修哎咳哈行呀哎咳哈”。由于過多地摻雜使用襯字,唱起來使人感到雜亂無章,不解其意。但襯字的運用確也是右玉道情唱腔音樂的一個特點,過去有人把唱道情叫做咳道情,在內蒙一帶過去稱道情為“咳咳腔”。 第二類:專用曲和插曲。即右玉道情唱腔曲調以外的某些特定人物或特定情節(jié)和環(huán)境里所用的曲調。如鬼怪登場,丑官坐堂,特定人物的歌唱活動等。這些曲調為數很少,用場不大。系由其它劇種或民歌小調吸取而來,如“紅板”,由秧歌吸收而來,專用于吊死鬼上場。“南羅子”與京劇“南羅子”基本相同,唱時無伴奏,哨吶只吹奏托腔過門,專用于丑官坐堂。插曲多數來自民歌小調,如“銀扭絲”、“臘梅花”等和江南民歌基本相似。 第三類:由梆子戲中吸收而來的板腔體唱腔曲調。如“滾白”、“介板”、“流水”等。這類唱腔曲調還未改造成為與道情第一類唱腔溶合的曲調,使人聽起來有音樂色調雜亂之感。但它彌補了道情音樂缺泛豪放、激昂氣勢的缺陷,也為移植其它劇種的劇目,為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,開拓新的戲路起了積極作用。 2、右玉道情的樂器、伴奏音樂。 右玉道情的傳統(tǒng)樂器是漁鼓和簡板。漁鼓是用長100公分,直徑7公分的銅質園簡制成,一端蒙上脂皮(用豬板油上的一層薄皮,經揉制而成)用單手手指敲打。簡板是用長100公分寬5公分的兩塊頂端彎曲的竹片制成。當戲曲道情形成后,漁鼓延用至今,由于加用了鼓板,簡板逐漸淘汰。右玉道情的樂隊亦分文場、武場。文場樂器最初有:笛子(俗稱“梅”)、上弦板胡、下弦板胡、四胡。武場樂器有:漁鼓、梆鼓板(與其它戲曲劇種所用的鼓板相同)、大釵、小釵、大鑼、小鑼、梆子、四塊瓦。以后,隨著戲劇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,右玉專業(yè)道情劇團的樂器幾經變化,目前文場所用樂器有:笛子(小2調)、板胡(中音、定弦5、2)、四胡(定弦2、6)、二胡(定弦2、6)、三弦、笙、楊琴、琵琶、大提琴,也嘗試加用過西洋樂器:小號、單簧管、長笛、小提琴、武場樂器現在有:漁鼓、鼓板、大釵、小釵、大鑼、小鑼、梆子、碰鈴、吊釵。 右玉道情的樂器伴奏,以“火爆”為主要特色,即伴奏的力度較強。大部分唱腔過門都加入漁鼓、小釵、小鑼伴奏,有的過門大鑼、大釵都用,板胡用混弦演奏法。笛子多用花指、上下滑音等技法,形成他獨特的音樂,樂隊演奏的熱烈氣氛,往往掩蓋了演員的唱腔。 右玉道情的武場鑼鼓點與北路梆子大同小異,哨吶曲牌、絲弦曲牌基本引用晉劇曲牌。 3、右玉道情音樂的繼承革新 解放后,隨著戲劇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,戲路的增加,特別是現代戲的上演,用傳統(tǒng)的道情音樂塑造新的舞臺形象深感不足,一些熱愛道情的同志,對右玉道情的音樂、表演、劇目等方面進行了搜集和整理。經過多年來的探索和實踐,對右玉道情的唱腔曲調、演唱方法、樂隊建設以及表演藝術、舞臺美術等方面。本著“推陳出新、保持風格、學人之長、改已之短”的原則進行了革新,成功的方面已為廣大觀人所接受。這些改革推動了右玉道情的向前發(fā)展,使這一地方戲曲劇種日臻完美,更為廣大群眾喜愛。在這一工作中,付勛瑞(右玉人)、孟占明(右玉人)、曹丕富(右玉人)、米甫(應縣人)、董國瑞(山陰人)、任鳳山(陽高人)、曹效成(右玉人)、尹鐵牛(原平人)、薛淑珍(大同人)、陳北(朔縣人)、喬悅(懷仁人)、梁泰(右玉人)、聶文斌(右玉人)等同志付出了不少心血。 右玉道情的音樂革新,大概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: 在演唱發(fā)聲方面:在以前,演唱道情的藝人都用后嗓子發(fā)聲,發(fā)音位置靠后,并使喉頭受到壓迫,氣習不能流暢,很少能利用頭、鼻、口腔的共鳴,演員演唱時臉紅脖粗、音樂沉悶厚濁。吐字含糊不清,可謂唱者費力,聽者難受,在舊社會演唱道情的藝人沒有女演員,舞臺上的女性人物也由男演員扮演,也用后嗓演唱。這種不分男女老幼一律用后嗓演唱的特點,形成了右玉道情的演唱風格。解放后,成立了專業(yè)劇團,女演員登上了舞臺,男女演員同腔同調,便產生了音域不當的弊病。原來道情定調#C(俗稱四個眼兒調)。女演員演唱困難,改為bB調,女演員演唱免強可以,但男演員偏低,用后嗓演唱更為困難,發(fā)出的聲音壓抑混濁,吐字不清。須生、花臉行當用后嗓演唱還比較順乎情理,而小生用此唱法,和小旦那種明亮園潤的聲音相配極不協(xié)調。于是嘗試改革后嗓唱法為本嗓唱法,并尋求胸、腦、鼻、口的共鳴。這樣,演唱聲音流暢、吐字清楚,這種改革,雖然失去了傳統(tǒng)道情用后嗓演唱的獨特風格,但必盡為更好地塑造舞臺形象帶來好處。所以,用后嗓演唱已不為現在的演員所應用。對道情傳統(tǒng)演唱方法的改革,也得到了觀念的認可,延用至今。 在唱腔曲調方面,道情曲調雖然豐富,但用來塑造舞臺上的各種性格的人物和表現各種情緒的唱段,還顯不足。特別是缺乏表現慷慨激昂情緒的唱腔曲調,用于大段敘述性的曲調,和散唱形式的曲調,多年來,搞音樂設計的同志,對原有的一些唱腔曲調進行了改革。比如《步步嬌》這個調原來有上下兩句,結構簡單,用于敘述性的大段唱腔。由于只有上下兩句反復演唱,結人以單調之感。經過多次改革先在兩句的基礎上發(fā)展四句。后又發(fā)展成六句,現在這個曲調已成了右玉道情的主要唱腔曲調。再如《平十字》、《搶十字》、《迭斷橋》、《山坡羊》等。原來只是表現一般情緒,現在通過加工,在不改變原來結構的基礎上,提高了個別音,使這些曲調,起伏跌宕,情緒激昂,又保留了道情的風味,成為主要唱腔曲調。 右玉道情用散唱形式演唱的曲調,如“滾白”、“介板”基本原封不動地照搬北路梆子的曲調,與道情曲調風味很不協(xié)調,雖經多次嘗試,想與道情曲調溶合在一起,但效果還不太理想,有待于進一步探索。以上這個問題,與男女同腔同調演唱問題,是道情音樂改革的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。 在樂器伴奏方面,前面已經提到,右玉道情的樂器伴奏以“火爆”為其特點,但它容易在演員和觀念之間形成一道“音墻”,失去韻伴奏的作用,喧賓奪主,使觀眾聽不清演員的唱腔吐字。在這方面進行了兩項改革。一是樂器配置方面:原來道情伴奏樂器大板胡就有兩把(大殼子次中音),而且用混弦演奏,音色混濁,走字不清。專業(yè)劇團成立以來,逐漸取消了一把板胡,改用中音板胡分弦演奏。四胡也由大音筒改為小音筒,這樣整個樂隊效果比原來清晰多了。二是在演奏技巧和配器方面:原來道情的打擊樂器較重,特別是鼓板,在唱腔中任意花打,含混不清,打法很不講究,以后學習晉劇的鼓板打法,節(jié)奏明快,干凈利落。現在,隨著演奏人員音樂素質的提高,道情的樂器伴奏也由大齊奏逐漸變?yōu)榉肿V演奏搞起了配器,音樂效果增強,樂隊伴奏有輕有重,有剛有柔,層次分明,更好地烘托了戲劇氣氛和演員的演唱。 二、右玉道情的劇目 道情,在其為說唱形式階段,主要以道教故事為題材,宣揚出世思想,為道教服務。當它形成戲曲形式后,還基本保留了這方面的內容,但也逐漸受到了人民群眾的陶冶和改造,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因素逐漸增加,一批生活氣息濃厚,活潑風趣,短小精悍,反映社會生活和民間生活的劇目相繼出現。道情藝術逐漸由宗教藝術的羈絆中解脫出來。走向了民間,也逐漸形成了一套右玉道情的傳統(tǒng)劇目,這些劇目,道情藝人歸結為八本,十六會,八出,共三十二個劇目。八個本戲是:《高樓莊》、《劉全進瓜》、《經堂會母》、《周公八卦》、《五龍臺》、《蝴蝶夢》、《李達開店》、《小桃研磨》。十六個會戲是:《頭渡林英》、《二度林英》、《拷打林英》、《殺狗》、《 枷》、《分庭》、《打經堂》、《劈棺》、《杭州賣藥》、《降香》、《李逵下山》、《合鳳裙》、《張良撇家》、《翠紅下書》、《鬧花園》、《蘆花》、八個出戲是:《打碗罐》、《拉老漢》、《打刀》、《摸牌》、《求妻》、《趕腳》、《捉虎》、《換妻》。在解放前,演唱道情的班社基本上演的是這些節(jié)目,在右玉縣道情劇團成立后,初期也上演過其中的一些經過整理和藝術加工的傳統(tǒng)劇目,從這些節(jié)目中可以看到,其中一部分劇目是宣揚道教思想、反映道家生活的故事,這些劇目如:《高樓莊》、《劉全進瓜》、《經堂會母》、《周公八卦》、《五龍臺》、《蝴蝶夢》、《頭渡林英》、《二渡林英》、《打經堂》、《拷打林英》、《劈棺》、《杭州賣藥》、《降香》、《張良撇家》等。再一部分是宣揚修賢勸告善和反映間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劇目,如:《小桃研磨》、《殺狗》、《 枷》、《合鳳裙》、《翠紅下書》、《鬧花園》、《蘆花》、《打瓦罐》、《拉老漢》、《打刀》、《摸牌》、《求妻》、《趕腳》、《捉虎》、《換妻》等。在這些劇目中,是以“三小戲”為主,在唱、念、作、打幾方面是以唱為主,以后受梆子戲影響,逐漸移植了些反映宮庭生活和社會斗爭的“初帶戲”。隨之,“打”的成份不斷增加,一些武功戲也移植過來,戲路逐漸擴大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