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城關塞———殺虎口
殺虎口是明朝所筑外長城的著名關隘之一。由殺虎口向西南,長城跨蒼頭河。蒼頭河,明時為兔毛河,當時在河床之上建有橋式跨河城墻。橋式墻上設有敵樓,橋上有九個泄水門,當地稱為九龍洞,今已毀。只河西岸殘存條石墩座高三米左右。
長城過蒼頭河向西南,一華里之外已無墻跡。長城經二十五灣村至二分關段,雖有遺址,但城墻多殘斷,只有零星幾段存有高二米左右的夯土墻。
由呼和浩特南經和林縣殺虎口、山西右玉直至代縣雁門關,沿公路兩旁可見到一座座黃土夯筑的烽火臺,比長城上的烽火臺小一些,一般為方形墩。因墩臺筑于大路兩側,以加強沿途的通訊聯系,保障軍隊行軍安全,故名“夾道墩臺”。
夾道墩臺,漢代稱烽燧。《朔平府志》記載殺虎口:“直雁門之北,五原之沖,為出兵要路。”到了明代則稱夾道墩臺,這條漢代烽燧繼續沿用于明代。由殺虎口直達歸化城(今呼和浩特)是保證沿路行軍安全的哨臺。
夾道墩臺按地形選擇而定,相距幾里,也有幾十里一臺。從和林縣城到殺虎口山谷中的公路旁,崗嶺回合,視野狹窄,夾道墩臺便筑得密集一些。和林格爾墩、蘇家灣墩、下壩墩、窯溝墩、榆林城墩、佛巖溝墩相距均不到十里地;呼和浩特市平原地帶,其視野開闊,夾道墩臺則筑得疏散一些,從土默特左旗二道洼墩、沙爾沁墩、一門房墩到和林縣二鋪梁墩、土城子村南北墩均是十到三十多里為一臺。